[復胖與否的關鍵不在瘦的速度,而在腸道菌相]
#非常重要的觀念
#歡迎分享給朋友
減重不難,難在維持,研究發現許多人一年減去的公斤數,會在第二年復胖一半的體重,五年後比原本更胖。這個昨天的報導,讓我想到之前生酮飲食教主爆肥的新聞。
我在上課時常舉例一個2016在《Nature》期刊上關於腸道菌跟復胖關係的研究「飲食後持續的腸道菌相變化調節飲控後的復胖速度](Persistent microbiome alterations modulate the rate of post-dieting weight regain.),發現吃高脂肪飲食變胖的老鼠,在減肥後再碰到高脂食物時,體重會飆升到跟從來沒有減肥過的胖老鼠一樣(有沒有很耳熟),然後再飲控一次,會發現越來越難減,而且復胖越來越快速(有沒有覺得很熟悉?)。
結果發現,高脂飲食和反覆減肥過程,讓腸道菌變成越來越節能的菌相(減少抗氧化類黃酮的產生、使能量消耗下降、菌相多樣性降低、代謝產物減少)造成之後碰到食物產生能量加倍儲存的現象。
這告訴我們兩件事:
(1)高脂食物(high fat diet)對身體腸道菌的破壞是立即且持續性的,跟你的胖瘦無關,而是產生的發炎反應造成節約的腸道菌相、腸道菌相失衡(ex.愛吃脂肪的菌增加)跟「易胖體質」。
(2)太極端的挨餓節食或激烈運動瘦下來,都是給身體不小的「壓力」,就算是瘦到很低的體脂率或是有減到脂肪,身體的腸道菌也會因應環境的激烈改變而調整組成,摩拳擦掌等待將接下來吃的食物加倍儲存回到妳當初身體「最感安逸」的體脂率,以前的肥胖研究稱之為「定點理論」(set point therapy)來形容減肥的「溜溜球現象」(cycling weight regain)。現在腸道基因定序研究發達,其機轉更確實被瞭解是跟腸道菌相的失衡(dysbiosis)與菌種多樣性減少有關。
「復胖」的現象是複雜而多因性的,但是飲食、情緒、營養利用轉換跟儲存全都是由你我腸道的微生物所決定,跟熱量加減無關,一切都是微生物生態系因應環境的巨變而演化成適應生存的方式。
這則新聞讓人難過,節目為效果用激烈的方式破壞肥胖者可能本來就失衡的腸道菌相,讓貧瘠的生態系雪上加霜⋯⋯⋯成功減重光鮮亮麗的背後,多少復胖的辛酸抑鬱不為人知⋯⋯Tammy Wang真心希望這樣的憾事不要再發生了😞
#保留肌肉骨骼跟改善腸道菌相的飲食才是正解
#重點不是瘦的結果而是瘦的過程跟手段
#千萬千萬不能挨餓
#餓死的是腸道菌跟瘦肉組織
#錯誤的減肥是人類肌少症跟復胖的源頭
#腸道菌多樣性減少就跟恐龍滅絕一樣不再回來
Reference:
1. Nature. 2016 Dec 22;540(7634):544-551. doi: 10.1038/nature20796. Epub 2016 Nov 24.